转自公众号:中国食品工业会客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zNzQzNTA3NQ==&mid=2247484642&idx=1&sn=17627dba3476a994b8876cbd2805cf08
二、肉制品产业概况
(一)肉制品产业规模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约2.0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0%。预计到2024年中国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2.12万亿元。
(二)肉制品产业链
肉制品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等的养殖,中游包括屠宰加工和肉制品深加工,下游主要是肉制品销售。
肉制品产业链
1.生猪产业链概览
生猪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畜牧业养殖品种,生猪产业是关乎我国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制品产业是肉制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肉制品产业包括上游的生猪养殖、中游的生猪屠宰和猪肉制品深加工以及下游的猪肉制品销售环节。其中猪肉养殖和屠宰环节是重点调控领域,近年来呈现一体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趋势,值得重点关注。
生猪产业链全景图
【上游】上游的生猪养殖是猪肉肉制品行业的基础支撑,也是涉及国计民生和肉类生活资料保供的重点领域。我国生猪养殖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散养户、中小规模养殖场数量众多。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统计,2022年,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养殖户为993家,仅占总养殖户数的0.01%,占比非常低。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居前的5家A股上市企业合计出栏生猪11257.56万头,CR5仅为15.49%。上述数据均显示了行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化的养殖主体使得猪肉供需更易错配,引发“猪周期”现象,对养殖户和消费者造成利益损害。
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目前我国与整体消费相匹配的生猪产能调控目标趋于稳定。2024年一季度,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确定生猪产能精准调控目标。“十四五”后期,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之后,将根据猪肉消费和生猪生产效率等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按照生猪产能调控要求,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划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区域,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2024年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1533万头,同比下降4.6%;能繁殖母猪存栏4038万头,相当于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5%,处在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
此外,历次猪周期使得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在成本效应、管理效率和防疫水平等方面较散户和小规模养殖场体现出了较大优势,养殖行业本身的集中度在加速提升。美国的发展经验表明规模化发展是猪肉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兼并重组,全美国只剩下大约150家肉类加工厂,产业集中度在世界前列。史密斯菲尔德、泰森食品、JBS等龙头企业占据了美国肉类市场的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生猪养殖环节,美国几乎全部淘汰了农户散养猪场,规模化养殖比例高达98%。
【中游】中游的生猪屠宰作为猪肉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购生猪,屠宰后向下游出售白条、分割品等猪肉产品。生猪屠宰行业受上游影响,集中度低,产能分布不平衡。国内消费以热鲜肉为主,其保质期短的问题决定了屠宰厂需要靠近经济发达的主销区就近屠宰销售。养殖屠宰地域不匹配,形成产销分离的格局,长期依赖远距离的活猪调运到异地屠宰的方式造成了产能利用率低,行业集中度不高,也增加了猪瘟等因素给养殖端带来的风险。此外,国内屠宰行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行业内实现全机械化的定点屠宰企业数量占比仅10%左右,手工屠宰占比高达70%。
我国对于生猪屠宰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引导屠宰产能向养殖主产区集聚,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开展养猪、屠宰等一体化经营,提高屠宰与养殖产能的匹配度,提高屠宰行业集中度,提升屠宰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鼓励生猪就地屠宰,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就地就近配套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业,以“调猪”向“调肉”转变的方式降低生猪流动对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推动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文件还指出要加快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支持全产业链发展。该政策将持续影响未来国内的屠宰行业布局,提高与屠宰加工相配套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而品牌化经营的屠宰加工企业更能够实现标准化屠宰、可追溯管理、全程冷链配送,在上游与生猪养殖企业对接,下游与零售商、批发商对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确保肉品供应稳定及质量安全。生猪屠宰行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趋势将导致市场份额将持续向规模化、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高的企业集中。
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畜禽屠宰“严规范促提升保安全”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指出“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到2025年,全国畜禽屠宰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屠宰产能向养殖主产区集聚,与养殖产能匹配度明显提高,畜禽屠宰产能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畜禽屠宰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46号)再次提出: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有序向养殖主产区转移,健全冷链加工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从2021年的26485万头增长至2023年的34372万头,占比由2021年的39.45%提升至2023年的47.30%,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24年1-6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6,035万头,同比减少0.7%。
2.肉牛产业链概览
肉牛产业链主要由饲料供应、育种、育肥、屠宰加工、流通五个部分组成。
肉牛产业链全景图
按照产业链进行划分,肉牛行业上游产业主要由生产饲料、牧草、饲料添加剂、进行遗传育种、生产疫苗的企业构成;中游产业主要由各类养殖、屠宰企业及个体组成;下游消费端主要由超市、餐饮、食品加工等多种渠道组成,消费场景较为多元化。
肉牛行业上游饲料及添加剂生产企业竞争较为激烈,遗传育种和疫苗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竞争相对较小。饲料及添加剂企业是上游主体,生产企业竞争激烈,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饲料厂商以大型企业为主,我国万吨以上规模的饲料生产厂达3742家,其饲料产量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94.6%。肉牛遗传育种业务一般包括种牛冻精、肉牛育种等。由于遗传育种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进入较困难,行业竞争相对较小,毛利率较高。疫苗方面,我国肉牛行业仅对O型口蹄疫进行强制免疫,口蹄疫疫苗渗透率为100%,其他疫苗渗透率较低。口蹄疫疫苗生产企业同样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获批生产许可难度较大。目前,肉牛接种的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口蹄疫灭活疫苗(O型、A型):预防口蹄疫。炭疽芽孢杆菌苗、无毒炭疽芽孢菌苗:预防破伤风。肉毒梭菌中毒症疫苗、布氏杆菌苗、巴氏杆菌苗、牛轮状病毒疫苗:预防对应细菌及病毒感染。
3.肉羊产业链概览
肉羊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主要是从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
肉羊育种是产业链的起点,通过育种提高肉羊的品质和生产效益。育种过程包括品种选择、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
养殖环节是肉羊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饲料的采购与加工、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在养殖环节,需要保证肉羊的健康成长,提高肉羊的品质和生产效益。
屠宰环节是肉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需要保证肉羊的屠宰安全和卫生。屠宰过程包括宰前管理、屠宰加工、内脏处理等。
加工环节是将肉羊加工成各种羊肉产品,如羊肉卷、羊肉串、羊肉片等。加工环节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同时需要开发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销售环节则是将羊肉产品销售给消费者。销售渠道包括零售商、批发市场、餐饮业等。销售环节需要做好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羊肉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肉羊产业链还包括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肉羊产业链提供支持和保障,促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肉羊产业链全景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东里5号
电话:010-63362980